一次不一样的乘车经历作文
一次不一样的乘车经历
从我一年级开始,就已经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了。每次都是一样的经历:有打闹声、有男孩子的游戏时发出的声音、女孩子的尖叫声,甚至还有驾驶员叔叔因为车上太吵而怒吼声……但是昨天,我却经历了一次完全不一样的乘车经历。
昨天,我正和几个同学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之前还是很吵的,可后来感觉车上安静多了。突然,后面的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大喊:“呀,校长来啦!校长来啦!”车里虽然像以往一样地拥挤,但是却没有每次的吵杂声了,而且调皮的男孩子们也文静了许多。我一听,慌忙找来找去:“哪里?哪里?”哦,原来在前面!呵,那不是我的数学老师——邓老师么?我立马推了推身旁的同班同学李解:“喂,李解。快看呐!那不是数学老师——邓老师么?”李解也问我:“在哪里?在哪里?”“在前面啊!”我把她向前推了推,她才看见邓老师。于是,她又着急地问我:“邓老师没看见我吧?哎呀,千万别和我一起下车啊!”“想什么呢!肯定不会和你一站下的。但是我么……就难说了啊!”我安慰着李解。突然,我看见,邓老师原来一直看着我呢。我以前的同学竟然在一边“幸灾乐祸”的说:“哈哈,杨冉呀,你好惨哟!”我瞪了他们一眼,并没有说话。
后来,人渐渐的少了,老师竟站我和李解旁边和我们说话了!他温柔地问我们:“你们是每天都回家呢还是周末回一次家呢?”“我们每天都回家的。”我和李解回答老师的问题。“哦,那不是很辛苦么?以后六年级了还要自己跑么……”我们谈了很多话。一开始见到老师很紧张我,不紧张了。
快要到锅贴城了,老师忽然坐我 ……此处隐藏1411个字……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五、“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关键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第五段中,他是这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字,何等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