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也是人在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社会中遇到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时,我们应保持怎样的心态?当我们和我们的亲朋好友相处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又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呢?《论语》这部书交给我们如何处世、做人的方法和原则。
有事我们在主观上对一些事做出判断,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好还是坏。但对一些事的判定不能简单地以该不该、好不好来区分,更要顾及做事的方法和它带来的后果。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特别强调了做事的分寸,‘‘过’’、“不及”都会影响做事的效果。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这句话让我们一听有些惊奇,有些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实不然,孔子这是在告诉我们处世的分寸。
孔子不赞成以怨抱怨。如果人人都用怨去应对另一种不道德,那么社会将成为矛盾恶性循环,永无休止的世界。但是,如果你用太多的恩德去面对那些不道德,也是不可取的。其实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有用的地方,避免精神资源的浪费。
现在的社会中有许多人会有一些疑惑: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关爱的无微不至,却常常招来孩子们的烦感;亲密无间的朋友常常做出让彼此伤心的事来; ……此处隐藏921个字……,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就是要求学生处事先用耳朵去听,有疑问时先放在一边,那样你会听到别人的许多经验,对自己有好处;自己有把握的地方也要小心,避免小的错误;要多用眼去看,有疑问的地方要先放一放,因那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但自己阅历丰富后做事仍要谨慎,这就是孔子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个人做事就像站在深渊边缘一样小心,像走在薄冰上一样谨慎。多思、多听、多看、谨言、慎行,才能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自己做错时,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如果一个人能少一点悔恨,这个人就很成功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脾气很坏,常常摔东西,特别任性。一天他爸爸把他叫到篱笆旁,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个钉子,好不好?”小男孩觉得这没什么。但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已经一堆钉子了,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是不是该克制克制了?你以后只要一天不发脾气,你就可以把原来的钉子拔下一颗。”小男孩一开始觉得很难,但他为了能拔下一颗钉子,就努力克制自己。慢慢篱笆上的钉子拔光了,他高兴地叫过爸爸来看,爸爸对他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上面。其实,你每向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的心上钉一个钉子,你可以通过道歉拔掉钉子,但那个洞却不会消失。”
这则寓言正好解读“言寡尤,行寡悔”这句话,我们在做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以求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论语》就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得来的,这些道理朴素易懂,和我们生活很贴切,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让人感到亲切。
走向社会是每个人最终走的一步,学好如何处世是很重要的,学好了让你在社会上越走越顺。